心功能分级目录

1. 基本信息

专科分类:呼吸

检查分类:肺功能检查

适用性别: 男女均适用

均适用是否空腹:非空腹

参考价格:175元/项

2. 正常值

1.NYHA心功能Ⅰ~Ⅳ分级
1928年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提出,几经更新,逐步完善,临床上沿用至今。该分级适用于单纯左心衰竭、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分级。
(1)Ⅰ级 患者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2)Ⅱ级 患者有心脏病,以致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一般体力活动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3)Ⅲ级 患者有心脏病,以致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但小于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4)Ⅳ级 患者有心脏病,休息时也有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症状,进行任何体力活动均使不适增加。
2.NYHA心功能A~D分级
为了对心功能分级进行补充,根据客观检查结果(如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X线、心脏超声、放射学显像等)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进行第二类分级,2002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脏学会(AHA)将此分级做了更新。
(1)A级 心力衰竭高危患者,但未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也无症状。
(2)B级 已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但尚未引起症状。
(3)C级 过去或现在有心力衰竭症状并伴有心脏结构损害。
(4)D级 终末期心力衰竭,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
3.Killip心功能分级
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功能不全采用1967年Killip等提出的分级法(Killip分级)。
(1)Ⅰ级 无心力衰竭,没有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2)Ⅱ级 有心力衰竭,肺部啰音范围<50%肺野,出现第三心音,静脉压升高。
(3)Ⅲ级 严重心力衰竭,肺部啰音范围>50%肺野。
(4)Ⅳ级 心源性休克,低血压、外周血管收缩的表现,如少尿、发绀和出汗。
4.Forrest心功能分级
1977年Forrest等提出了血流动力学的心功能分级,适用于应用心导管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Ⅰ级 心脏指数>2.2L/(min·m2),肺毛细血管楔压≤18mmHg。
(2)Ⅱ级 心脏指数>2.2L/(min·m2),肺毛细血管楔压>18mmHg。
(3)Ⅲ级 心脏指数≤2.2L/(min·m2),肺毛细血管楔压≤18mmHg。
(4)Ⅳ级 心脏指数≤2.2L/(min·m2),肺毛细血管楔压>18mmHg。
2003年国外学者根据末梢循环灌注及肺淤血情况对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临床心功能分级,分为Ⅰ级(皮肤干、温暖),Ⅱ级(皮肤湿、温暖),Ⅲ级(皮肤干冷)和Ⅳ级(皮肤湿冷),此类分级是由Forrest心功能分级演变而来。
5.6分钟步行心功能分级
6分钟步行试验(6MWT)能较好地反映患者生理状态下的心功能,是一种无创、简单、安全的临床试验,常用的分级方法为:I级(<300m);Ⅱ级(300~374.9m);Ⅲ级(375~449.9m);Ⅵ级(≥450m)。
6.Weber心功能分级
Weber KT等于20世纪80年代年提出了按照峰值摄氧量以及无氧阈水平进行心功能分级的新方法,评价结果较为客观,更有助于判定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对于生存期的预测更精确。
(1)A级 无或轻度心功能损害,最大耗氧量>20ml/(kg·min),无氧阈>14ml/(kg·min),心脏指数峰值>8ml/(min·m2)。
(2)B级 轻度至中度心功能损害,最大耗氧量16~20ml/(kg·min),无氧阈11~14ml/(kg·min),心脏指数峰值6~8ml/(min·m2)。
(3)C级 中度及重度心功能损害,最大耗氧量10~15ml/(kg·min),无氧阈8~10ml/(kg·min),心脏指数峰值4~5ml/(min·m2)。
(4)D级 重度心功能损害,最大耗氧量<10ml/(kg·min),无氧阈<8ml/(kg·min),心脏指数峰值<4ml/(min·m2)。

3. 临床意义

心功能分级可以用于评价心脏疾病患者的心功能,并指导患者的日常活动和康复治疗,正确和客观地评估心功能状况同样有助于临床治疗以及判断预后。

4. 注意事项

根据患者主观症状评定心功能分级时,应注意可能有时症状和与客观检查有很大的差距,同时患者个体之间的差异也较大。

5. 检查过程

1.常用的运动器械:自行车功量仪和活动平板是运动试验中常用的器械。自行车功量仪安全性、舒适性和稳定性较好,易于观察和测定各项生理参数,如心电监测、血压监测和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及乳酸测定,且患者的做功量与体重无关:活动平板测得的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intake,VO2max)较自行车功量仪高10%~15%,但在收集或测定一些生理参数时没有自行车功量仪方便,而且患者的体重、行走方式等都可能影响做功量。呼吸系统疾病中常用自行车功量仪作为运动器械。
2.常用的临床运动试验方法
(1)6分钟步行试验:受试者按其自己的步行频率行走6min,记录最大的运动距离。该方法简单易行,不受场地和仪器的限制,主要用于肺切除术、肺减容术的术前和术后运动肺功能的评价;监测治疗干预的反应;肺部疾病的康复治疗;以及预测心肺疾病患者的病死率和发生率。
(2)运动激发试验:主要用于运动性哮喘的诊断及防治疗效的评价。
①活动平板法:测量基础肺功能,以FEV1作为观察指标。受试者立于活动平板上,双手握柄随平板速度踏跑。以较低的速度和坡度开始,2~3min迅速增加,直至达到最大预计心率(220-年龄)的70%~80%或最大通气量(FEV1×35)的40%~60%,并在此基础上维持至少4min。整个运动过程最好在6~8min完成。于运动停止后1、5、10、15、20、30min再次测量FEV1,以FEV1较运动前下降>15%为阳性标准。
②自行车功量仪法:根据受试者运动前的FEV1,计算出目标运动负荷(53.76×FEV1-11.07)。运动开始后,在1、2、3、4min,使运动负荷分别达到目标负荷的60%、75%、90%和100%,同样使用心率和(或)分钟通气量来监测是否达到运动强度。在达到目标运动强度后,再维持4~6min。运动停止后测定FEV1的时间同上,其最大降低值>15%为试验阳性。
(3)心肺运动耐力试验
①症状自限的负荷递增运动试验:临床上常用的方法,运动负荷每间隔一定时间增加一定的负荷量,直至最大症状自限。运动负荷以斜坡式递增,其增幅视患者情况不同而不同,从每分钟递增5~25W不等。患者在8~12min达到最大运动比较理想。具体步骤如下(以自行车功量仪为例):接好口器、血压袖带和ECG导联后,休息3min,无负荷热身3min,踏车负荷以5~25W/min的速度递增,转速保持在60r/min,直至出现呼吸困难、腿部肌肉酸痛、全身疲劳,不能再进行运动或转速<40r/min,以0W恢复2min。将维持1min的最高负荷水平定为最大运动负荷。
②恒定负荷运动试验:运动负荷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6min)维持在恒定水平,心率、摄氧量和分钟通气量在1min内保持不变,则为达到恒定状态,常以负荷递增运动试验中最大运动负荷的70%做为其运动负荷。主要用于评价治疗干预后疗效的判断。

6. 不适宜人群

1、绝对禁忌证: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快速心律失常、肺水肿、重度主动脉瓣狭窄。
2、相对禁忌证:未控制的高血压病、严重贫血、中度主动脉瓣狭窄、不合作患者。

7. 不良反应与风险

(1)出现急性损害情况面色苍白大汗、恐惧头晕、迷糊。
(2)严重呼吸困难出现新的发绀。